掃描電鏡生物樣品的制樣技術
大多數(shù)生物樣品都含有水分,,而且比較柔軟,,因此,,在進行掃描電鏡觀察前,,要對樣品作相應的處理,。掃描電鏡樣品制備的主要要求是:盡可能使樣品的表面結構保存好,,沒有變形和污染,,樣品干燥并且有良好導電性能,。 一.樣品的初步處理 (一) 取材 樣品面積可為8mm×8mm,厚度可為5mm,。對于易卷曲的樣品如血管,、胃腸道粘膜等,可固定在濾紙或卡片紙上,,以充分暴露待觀察的組織表面,。 (二) 樣品的清洗 用掃描電鏡觀察的部位常常是樣品的表面,即組織的游離面,。由于樣品取自活體組織,,其表面常有血液、組織液或粘液附著,,這會遮蓋樣品的表面結構,,影響觀察。因此,,在樣品固定之前,,要將這些附著物清洗干凈。清洗的方法有以下幾種: 1.用等滲的生理鹽水或緩沖液清洗,; 2.用5%的蘇打水清洗,; 3.用超聲震蕩或酶消化的方法進行處理。例如清洗腸粘膜表面的粘液,,可用下面的方法: 清洗液配方:透明質酸酶 300 (gα—糜蛋白酶 10 mg生理鹽水 100 ml清洗液的pH為5.5~6,。 清洗的方法是將樣品浸泡在配好的清洗液中,邊浸泡邊震蕩30分鐘,,最后用雙蒸水洗3次,。無論用哪種清洗方法,注意在清洗時不要損傷樣品,。 (三) 固定 固定樣品的常用試劑為戊二醛及鋨酸雙固定,。由于樣品體積較大,固定時間應適當延長,。也可用快速冷凍固定,。 (四) 脫水 樣品經(jīng)漂洗后用逐級增高濃度的酒精或丙酮脫水,然后進入中間液,,一般用醋酸異戊酯作中間液,。 二.樣品的干燥 掃描電鏡觀察樣品要求在高真空中進行。無論是水或脫水溶液,,在高真空中都會產(chǎn)生劇烈地汽化,,不僅影響真空度、污染樣品,,還會破壞樣品的微細結構,。因此,,樣品在用電鏡觀察之前必須進行干燥。干燥的方法有以下幾種: (一) 空氣干燥法 空氣干燥法又稱自然干燥法,,就是將經(jīng)過脫水的樣品,,讓其暴露在空氣中使脫水劑逐漸揮發(fā)干燥。這種方法的最大優(yōu)點是簡便易行和節(jié)省時間,;它的主要缺點是在干燥過程中,,組織會由于脫水劑揮發(fā)時表面張力的作用而產(chǎn)生收縮變形。因此,,該方法一般只適用于表面較為堅硬的樣品,。 (二) 臨界點干燥法 臨界點干燥法是利用物質在臨界狀態(tài)時,其表面張力等于零的特性,,使樣品的液體完全汽化,,并以氣體方式排掉,來達到完全干燥的目的,。這樣就可以避免表面張力的影響,,較好地保存樣品的微細結構。此法操作較為方便,,所用的時間也不算長,,一般約2~3小時即可完成,所以是最為常用的干燥方法,。但用此法,,需要特殊儀器設備。臨界點干燥是在臨界點干燥儀中進行的,,操作步驟如下: 1.固定,、脫水:按常規(guī)方法進行。如樣品是用乙醇脫水的,,在脫水至100%后,,要用純丙酮置換15~20分鐘,。 2.轉入中間液:由純丙酮轉入中間液醋酸異戊酯中,,時間約15~30分鐘。 3.移至樣品室:將樣品從醋酸異戊酯中取出,,放入樣品盒,,然后移至臨界點干燥儀的樣品室內,蓋上蓋并擰緊以防漏氣,。 4.用液體二氧化碳置換醋酸異戊酯:在達到臨界狀態(tài)(31(C , 72.8大氣壓)后,,將溫度再升高10(C,使液體二氧化碳氣化,,然后打開放氣閥門,,逐漸排出氣體,,樣品即完全干燥。 (三) 冷凍干燥法 冷凍干燥法是將經(jīng)過冷凍的樣品置于高真空中,,通過升華除去樣品中的水分或脫水劑的過程,。冷凍干燥的基礎是冰從樣品中升華,即水分從固態(tài)直接轉化為氣態(tài),,不經(jīng)過中間的液態(tài),,不存在氣相和液相之間的表面張力對樣品的作用,從而減輕在干燥過程中對樣品的損傷,。冷凍干燥法有兩種,,即含水樣品直接冷凍干燥和樣品脫水后冷凍干燥。 1.含水樣品直接冷凍干燥法 1.1 取材固定:按常規(guī)方法進行,。 1.2 置于冷凍保護劑中:將樣品置于冷凍保護劑中浸泡數(shù)小時,。常用的冷凍保護劑為10%~20%二甲基亞砜水溶液,或15%~40%甘油水溶液,。 1.3 驟冷:將經(jīng)過保護劑處理的樣品迅速投入用液氮預冷至(150(C的氟利昂冷凍劑中,,使樣品中的水分很快凍結。 1.4 干燥:將已凍結的樣品移到冷凍干燥器內已預冷的樣品臺上,,抽真空,,經(jīng)幾小時或數(shù)天后,樣品即達到干燥,。 本方法不需要脫水,,避免了有機溶劑對樣品成分的抽提作用,不會使樣品收縮,,也是較早使用的方法,。但是,由于花費時間長,,消耗液氮多,,容易產(chǎn)生冰晶損傷,因此未被廣泛應用,。 2.樣品脫水后冷凍干燥 樣品用乙醇或丙酮脫水后過渡到某些易揮發(fā)的有機溶劑中,,然后連同這些溶劑一起冷凍并在真空中升華而達到干燥。和前一種方法比較,,本方法的優(yōu)點是不會產(chǎn)生冰晶損傷,,且干燥時間短。不足之處是有機溶劑對樣品成分有抽提作用,,造成部分內含物丟失,。 乙腈(acetonitrile)真空干燥法:這是一種利用乙腈在急速蒸發(fā)時會冷卻固化的性質將樣品干燥的方法。其操作步驟如下: (1) 固定,、水洗:按常規(guī)方法進行,。 (2) 乙腈置換:分別使用50%,、70%、80%,、90%的乙腈水溶液置換,,最后用100%乙腈代替,每步驟15~20分鐘,。 (3) 干燥:至純乙腈時,,放入真空鍍膜臺抽真空,乙腈和樣品在真空中很快致冷而被凍結(凍結的溫度為(45(C),,變成冰狀固體,。然后繼續(xù)抽真空,使凍結的乙腈升華,,約需30分鐘,,樣品即達干燥。 樣品干燥后要粘在樣品臺上,。對于不鍍膜而直接觀察的樣品,,必須用導電膠來粘固;對于要鍍膜的樣品,,則可以用膠水或萬能膠來代替,,微細的樣品如粉末、纖維等也可用雙面膠紙來粘貼,。 三.樣品的導電處理 生物樣品經(jīng)過脫水,、干燥處理后,其表面不帶電,,導電性能也差,。用掃描電鏡觀察時,當入射電子束打到樣品上,,會在樣品表面產(chǎn)生電荷的積累,,形成充電和放電效應,影響對圖象的觀察和拍照記錄,。因此在觀察之前要進行導電處理,,使樣品表面導電。常用的導電方法有以下幾種: (一) 金屬鍍膜法 金屬鍍膜法是采用特殊裝置將電阻率小的金屬,,如金,、鉑、鈀等蒸發(fā)后覆蓋在樣品表面的方法,。樣品鍍以金屬膜后,不僅可以防止充電,、放電效應,,還可以減少電子束對樣品的損傷作用,,增加二次電子的產(chǎn)生率,獲得良好的圖象,。 1.真空鍍膜法 真空鍍膜法是利用真空鍍膜儀進行的,。其原理是在高真空狀態(tài)下把所要噴鍍的金屬加熱,當加熱到熔點以上時,,會蒸發(fā)成極細小的顆粒噴射到樣品上,,在樣品表面形成一層金屬膜,使樣品導電,。噴鍍用的金屬材料應選擇熔點低,、化學性能穩(wěn)定、在高溫下和鎢不起作用以及有高的二次電子產(chǎn)生率,、膜本身沒有結構?,F(xiàn)在一般選用金或金和碳。為了獲得細的顆粒,,有用鉑或用金—鈀,、鉑—鈀合金的。金屬膜的厚度一般為10nm~20nm,。真空鍍膜法所形成的膜,,金屬顆粒較粗,膜不夠均勻,,操作較復雜并且費時,,目前已經(jīng)較少使用。 2.離子濺射鍍膜法 在低真空(0.1~0.01乇)狀態(tài)下,,在陽極與陰極兩個電極之間加上幾百至上千伏的直流電壓時,,電極之間會產(chǎn)生輝光放電。在放電的過程中,,氣體分子被電離成帶正電的陽離子和帶負電的電子,,并在電場的作用下,陽離子被加速跑向陰極,,而電子被加速跑向陽極,。如果陰極用金屬作為電極(常稱靶極),那么在陽離子沖擊其表面時,,就會將其表面的金屬粒子打出,,這種現(xiàn)象稱為濺射。此時被濺射的金屬粒子是中性,,即不受電場的作用,,而靠重力作用下落。如果將樣品置于下面,被濺射的金屬粒子就會落到樣品表面,,形成一層金屬膜,,用這種方法給樣品表面鍍膜,稱為離子濺射鍍膜法,。 和真空鍍膜法比較,,離子濺射鍍膜法具有以下優(yōu)點:(1)由于從陰極上飛濺出來的金屬粒子的方向是不一致的,因而金屬粒子能夠進入到樣品表面的縫隙和凹陷處,,使樣品表面均勻地鍍上一層金屬膜,,對于表面凹凸不平的樣品,也能形成很好的金屬膜,,且顆粒較細,。(2)受輻射熱影響較小,對樣品的損傷小,。(3)消耗金屬少,。(4)所需真空度低,節(jié)省時間,。) (二) 組織導電法 用金屬鍍膜法使樣品表面導電,,需要特殊的設備,操作比較復雜,,同時對樣品有一定程度的損傷,。為了克服這些不足,有人采用組織導電法(又稱導電染色法),,即利用某些金屬 溶液對生物樣品中的蛋白質?脂類和醣類等成分的結合作用,,使樣品表面離子化或產(chǎn)生導電性能好的金屬鹽類化合物,從而提高樣品耐受電子束轟擊的能力和導電率,。此法的基本處理過程是將經(jīng)過固定,、清洗的樣品,用特殊的試劑處理后即可觀察,。由于不經(jīng)過金屬鍍膜,,所以不僅能節(jié)省時間,而且可以提高分辨率,,還具有堅韌組織,,加強固定效果的作用。組織導電法主要有碘化鉀導電染色法,、碘化鉀--醋酸鉛導電法,、丹寧酸—鋨酸導電法等。比較常用的是丹寧酸—鋨酸導電法,,其具體操作方法如下: (1)樣品處理:按常規(guī)方法取材,、清洗及用戊二醛固定。 (2)導電染色:將樣品放入2%~4%丹寧酸溶液中浸泡。如果觀察表面結構,,浸泡時間為30分鐘,;如果觀察內部結構,,浸泡時間為8小時,,即可過夜。在浸泡過程中,,可更換一次溶液,。 (3)清洗及再固定:用磷酸緩沖液充分清洗,然后放入1%鋨酸中固定2~4小時,,再用磷酸緩沖液清洗,。 (4)脫水和干燥:按常規(guī)方法。 (5)掃描電鏡觀察